香港書展的下一步

發佈時間: 2014/09/03

香港書展的下一步

上星期,筆者到了北京書展觀摩、考察,與香港書展相比,正名為「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北京書展着實有點不同。不是要分高下,而是兩者各有特色,並互有值得參考、借鏡的地方。

香港書展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展商參展賣書,令讀者可接觸平日坊間少見的書種,放眼世界。本地層面上,網絡作家的作品在網上廣泛流傳,一些被網民熱捧的作品,不單被改編成電影,亦有不少獲出版為實體小說集。這些新興的文化事業可為香港注入生氣,是香港書展的一大特色。

香港書展號稱人多,今年入場人數在主辦單位新增免費再次進場優惠下,創下101萬人次的新紀錄。七日展期場內人流高,擠得水洩不通的情況,與行維園年宵、工展會不相上下,到書展掃貨的人可不少,稱香港為「文化沙漠」真不對!人數之多,實可媲美賽馬日,在各大小投注站門外,埋頭「研究」的人群!

相比之下,北京書展的行人道就顯得「人丁單薄」,條條通道可望通望透,令人行得舒服。這是因為北京書展只開放予業界,且場內書籍不得放售,賣得的只是版權。正確來講,北京書展是「書商展」,只有展期最後兩天才會對公眾開放,讓各地書商將遠道帶來的書籍放售。

筆者在此想問:有心看書的人可會到香港書展看書?還是他們寧願趁書展期間,書店人流減少,到書店看書?香港書展已發展成為書商的散貨場,而場內盡是拖着手推車、推着行李箱的掃貨者。《經濟日報》出版社在書展也有攤位,以八折、七折發售新書,讀者竟指太貴!他們入場是要掃平書,一本七折;兩本要五五折,一百元要買到八本、十本。作者寫一本書,到排版、編輯、校對、付印、出版,卻落得只值十蚊、八蚊的下場,試問香港的文化事業如何可以繼續下去?書展場內,排隊等付款的時間比揀書的時間長又是否合理?香港書展真不應該只談人多取勝,只在意參觀者的消費意慾。

書展應講求「普及」及「提高」。書展現以折扣書吸引讀者多看書,這確可令閱讀風氣普及起來,培養大眾的讀書習慣,但下一步要做的是,要提升讀者的閱讀水平,推動讀書文化。舉例說,主辦單位可考慮效法北京書展的做法,將七日展期的其中兩日定為「讀書日」,只准入場看書,不准賣書,讓愛好閱讀人士入場看書、悠閒地揀書。筆者相信這將是一大樂事,有助推動本地閱讀文化。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