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商品交易專業角色

發佈時間: 2015/03/27

重塑商品交易專業角色

前商品交易所主席張震遠被控欠薪一案,頗引人關注,原因是其前行政會議成員的身份。其實,港商交所更值得關注。若商交所仍在,它原可以配合國策,進一步鞏固香港在金融業和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惜它已成歷史,港再失機會。

現代的商品交易所可供買賣雙方進行期貨交易,雙方都透過既定的標準化期貨合約進行,標準如品級、數量、規格等都已預定而只有價格會浮動,它適用於可長期儲存又可自由買賣的大宗商品交易,包括貴金屬、能源、天然礦產、農產品等。

香港商品交易所在2008年宣布成立後,筆者就曾指出,中國經濟發展,要耗用大量資源,大宗商品交易可穩定以至滿足其資源需求,故需要一個以實物交收為主而非以炒賣為主的商品期貨交易所。不過,當時港府卻批了個牌予一家私人公司(即張震遠的公司)經營,筆者已批評做法不妥。2014年港商交所清盤,原因是入不敷支,簡單講,無生意。

原來港商交所總部雖設於港,但結算卻交由一間英國公司LCH Clearnet負責,在倫敦結算。近年中國發展,對能源及其他資源的龐大需求,讓國際商品炒家可乘機當中國是「水魚」,石油就是其中一例。中國在多個沿海地點建儲油設施,有幾千萬噸儲量、數以億桶計的石油需要做買賣,需要一個商交所,它也確會有生意,但結算工作,一定不能假外人之手,而是需要一個中國既信任,又安心的地方做,包括買賣家資料可能要保密,又或者中國買或賣的動向,如洩露或延誤都可能有損國家利益。因此,若結算公司不在港,中國就不會支持,變成港商交所的死穴。

今時內地有26家獲核准的企業可以進行商品期貨買賣,但它們都在歐美市場交易,貴買平賣,吃了不少虧。港商交所不爭取這批企業的生意,也不邀請他們成為股東(哪怕是讓他們只持1%股的小股東),利益不與共,沒有這批近在咫尺的買家支持,港商交所怎能有新生意?

當內地有渤海、鄭州、大連等商交所而港商交所卻壽終正寢時,香港在「一帶一路」國策上,還可扮演甚麼角色?這是港人要深思的。港商交所當日產品只側重貴金屬和基本金屬期貨合約,其他欠奉;港今時如再做商品交易「中心」,以實物交收為主是否可為?杜拜七成石油期貨就以實物交收。果如是,保險、融資、航運、貨運等及其法律文件,這類港人優而為之的金融及專業配套服務,將為港創造更多職位,這樣解讀「商品期貨交易」才有積極意義。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