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成本輕 外資疏於監管

發佈時間: 2014/07/25

違法成本輕 外資疏於監管

國際知名食品加工企業福喜集團在上海的分公司爆出食物品質的嚴重問題,很多評論都歸咎於中國管理不善,我們反而認為,外資母公司對品質的監管態度也是癥結所在。

福喜隸屬美國OSI集團,是世界最大的肉類及蔬菜加工集團,歷史悠久,信譽良好,故內地各大外資連鎖食店多用福喜為食物供應商。今次為何會令金漆招牌蒙污?都是因為疏於監管,外資企業疏於監管本地化企業的原因是:一、內地罰則太輕;二、自成王國,封閉式管理,不容中國監管機構監管。

今時內地懲處違反《食物安全法》企業,其規定罰款金額是「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即如豬肉值18元,最多只會被罰180元(人民幣,下同)有關部門難以「天價」懲罰違法企業。在內地,按照民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提出索償的消費者,雖可向相關飲食集團「建議」500元賠償,但如果是個別案例,申訴人未必有充足證據,那便可能連500元也沒有,可見違法成本之輕。

反觀英美等國,相關罰則嚴厲得多。根據英國《食品安全法》,違法企業一般可被罰5,000英鎊(約6.6萬港元)或三個月監禁。不過,2006年,英國卻有間餐館因食客出現過敏等不適徵狀而被罰45萬英鎊(約594萬港元)。在美國,懲罰性的罰款更可以是以億美元計。因此,進軍內地的外資企業只會視違法的成本為九牛一毛,資本主義的精髓是唯利是圖,既然食客大部分是中國人,外資就樂得疏於監管,「隻眼開隻眼閉」。其實無論外判、開分店,監管都十分重要,即使是「石老師工作室」的微型小組規模的營運,石老師亦「唔敢唔睇得緊」,親自督師,因如只有delegate(放權)而無supervise(監管)之下,品質便容易出問題。

此外,內地這類大型外資企業,挾着上佳企業形象在神州大地營運,根本不會放當地任何監管機構在眼內,所謂「門高狗大」,門禁森嚴,當地官員、機構監管極都無用,因這些企業有保安、有重重門閘,官員入到生產工作間(廠房)時,更吃閉門羹,要叫公安來,才可進入,那時違規罪證早已被清理,怎會讓人捉到痛腳?情況就如香港早年超額收生的學店,教署官員前門來巡查,前門的職員就拖延時間,讓超額學生在後門「走鬼」一樣。這類外資王國的封閉式管理模式,港人最近也領教過,港鐵的高鐵工程,不也是專業工程的王國連政府監管亦視作等閒?

我們並不是說內地種種情況沒有造成「福善過期肉」醜聞,但看事物不能單以「中國人係咁㗎嘞!」這印象概括解釋。今次福喜醜聞正好警惕所有企業,無論大企小企,都要以品質為先,內外運作都要嚴謹監管,這正是內地企業稍為不足,港企得人信賴、「Q嘜」之本。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