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何綺華博士
霍何綺華博士

認知行為治療法

發佈時間: 2015/06/30

基金會舉辦「盡訴心中情」的治療性分享,導師是心理學家,對象是患者及康復者,課程介紹「認知行為治療法」怎樣將患病及病後陰霾,通過有系統的思想模式將它轉化為正面心理狀況。確診乳癌並不易面對,徬徨、憤怒、自責及內疚相繼出現。參加者都說:怕辛苦、恐懼死亡、擔心身體狀況比以前差、憂慮乳癌是絕症等等。「盡訴心中情」的目的,就是幫助患者趕走負面情緒,將不如意心情傾訴出來。

認知行為治療法就是在思考過程中,將問題分拆成細小部分,從中分析它們之間的關聯性,透過自我了解,尋求方法,改善當下的心理狀況。

心理專家分析其中一項負面認知,如「怕辛苦」,專家告訴患者要知道辛苦是為了康復,患者會比較接受,安心去接受治療。另一項是,如果「怕會死」,要轉化就得提醒自己生命有限,改變現在的生活模式,去過自己最喜歡的生活,活出真我。另一項如「擔心身體狀況比之前差」,那麼便要改變思想多運動,提升健康質素。

有些「擔心治療後變成廢人」,負累家人,但在座的康復者像生命戰士般驕傲地站起來,告訴新患者們她們活得比以前更充實。過來人是活生生的強心劑,燦爛的笑容像魔術棒般融化室內所有的憂慮和恐懼。

過來人Candy說:「非常好,可以助人助己。平常只叫自己樂觀些,放下,但原來可以先列出對事件的想法、反應,從而挑戰固有想法,更實際地幫助我處理情緒。下次當我和病友分享時就更有力了。」

新確診者阿麗(化名)一直悶悶不樂,沉默寡言,卻願意嘗試這思考模式了解內心想法,她發覺此治療法令她產生樂觀正面的態度,更把它視作生命救主。

生命的無常、悲喜之情,總是交替出現,何不將種種不如意瀟灑地說一句:「自己生命,自己救」,積極樂觀迎接每一天,珍愛自己。(本欄逢周二刊登)

撰文: 霍何綺華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
欄名: 乳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