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靠用腦

發佈時間: 2015/01/27

人人都想發達,但想發達,不能真發達,要發達還要識用腦,想發達是用錯腦,以下是個用腦發達的故事,故事來自《金融界》網站。

多年以前有個年輕人,乘火車去某地。列車行駛在一片荒野中,在一個拐彎處,火車開始減速,這時前方出現了一幢異常醒目的平房,儘管很簡陋,但在一望無際的荒野上,這平房卻顯得格外「搶眼」。這個單調旅途中的特殊「風景」,讓乘客們紛紛議論起來。年輕人在見到這幢房子的瞬間,內心為之一動--這房子是不是會有更大的用途呢?

返程時,年輕人在此地下了車,不辭辛苦地找到了那幢房子。房子的主人告訴他,火車的噪音使他不能忍受,他正想出售這幢房子,但賣了很久也無人問津。

年輕人用3萬元買下了那幢平房後,開始和一些大公司聯繫,希望有公司能在這裏做廣告。後來IBM公司看中了這個地方特殊的廣告效應,在三年的租期中,支付給年輕人60萬元租金。

要機會更要有眼光

創富,需要機會,更需要眼光。與其羨慕一些創富成功人士的命運,不如學習人家是如何發現財富的,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識別能力。

三萬元對那位年輕人來說,多不多?我不知,但可以講,三萬元一幢平房是不貴,如果沒有了火車噪音,一幢平房,應不止三萬元,只要帶着耳塞,也可作為個睡覺的窩,這樣一來,這個年輕人就算沒有廣告收入,花這三萬元,也劃算到能找到IBM這個廣告客戶,60萬元便有着落,但如果找不到IBM這客戶,找來個茶葉蛋客戶,怕連三百元的廣告費也收不了,為甚麼這位青年能找到IBM這位廣告客戶,應該不是這位青年人在買了屋後才想起IBM,應該是早已想到IBM,或類似公司的需求,才下定決心去買這間平房,如果IBM未能成為廣告客戶的話,也或許有他大公司會成為廣告客戶,這個有客戶才買,和先買屋才找客戶是有分別的,中國為商之道有句:未諗買,先諗賣。這句簡單的先賣後買關係,就是能發達與難發達的分別。

不少有做股票買賣的朋友,你是否手上有些股票,就算濫平濫賤,也似乎無人買?這就是買之前未搶過怎賣的後果。

要能賣,先要考慮,所欲賣者,有沒有市場?而市場不是由賣方決定,是由買方決定,這說穿了,就是市場情緒,加物件的價值。

昨日文章報道蓋茨的15年發達大計,主要分為農業、醫療、教育,網上服務,這四大方面。但如果叫大家找出有相關的股票去投資,怕大家在港股中,找不到有關這四大方面的股票。農業,不少人只想到第一拖拉機,不是囉,蓋茨所指的農業是:種子改良、肥料,香港有那些股票做這些,就算有做,該家公司的產品一定暢銷,有利嗎?

十分可惜蓋茨所提出的未來15年可供發達的行業,在香港一直少公司做這些,港人熟悉的,一直是:錢--金融業,磚頭--地產業。就算是環球經濟動力,支柱的製造業,做港也殁落多年,怎辦?無法發達?又不是。

可幸的是一如昨文所指,中國也恰恰發展這幾個方面,究竟是蓋茨抄李克強,李克強抄蓋茨,還是英雄所見略同?筆者較同意是所見略同這解釋,蓋茨想的是非洲,李克強想的是13億人裏的八億農民人口,他們跟非洲的窮若人也只不過是略好,中國農民肯定不是美國農民或歐洲農民的「富裕」境況,這跟你發達與否的關係為何?

試想,如中國仍如70年代時的封閉,香港股票市場又如現今一樣,「錢」與「磚頭」為重,但就偏沒有了蓋茨所講的四大業務,香港股市將如何?有甚麼股可買了?無。

長遠投資揀A股ETF

中國的改革開放,讓港人也可買到中國股市,由於中國的市場也有蓋茨所講的合未來15年來發展趨勢的行業,故外資也有想分杯羹者,結果?中國股市應旺,合蓋茨所講行業的個別股票可以大升特升,但亦不保證,這些在有潛力行業的公司可以經營失敗,而使投資者血本無歸。1900年,美國有汽車業之初,美國就有逾千家汽車廠,但到今時只得三家仍在,有前途的行業,也可以只得千分之三成功,風險不可謂不大。

要減少這風險,一是買A股ETF,另外是買龍頭券商股,1970年代,港股的龍頭券商股是新鴻基金融;1980年代,港股的龍頭券商股是百富勤,雖然這兩家券商的風光都是未能長久,但作為在金融證券有發展的時空中,券商股,是在指數ETF外,可以考慮的投資對象,如果你認為中國的證券市場,未來十五年是有前景的話,揸入龍頭券商股,作個較長綫投資,相信回報可以相當,當然要更穩健的話,就是A股ETF了。

撰文: 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電台財經節目主持人
欄名: 政•經•頑石不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