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路上 懷念司徒華

發佈時間: 2014/09/02

政改路上 懷念司徒華

中央定出特首普選框架,「佔中」發起人則揚言「對話之路已盡」,泛民議員亦準備否決方案,「佔中」可謂蓄勢待發。大部分港人都不想「佔中」發生,可惜事已至此,不禁令筆者想起已故的立法會前議員司徒華先生。

對政改的發展,「石老師工作室」一向基於實際情況,對現實的事態發展有較準確的估測。在此並非自吹自擂,而是如果鼓吹抗爭者對政治實務有所認識,對現實形勢有個正確的判斷,同時給予跟隨者一個適當的夢幻希望,才可使運動能夠壯大,而不是撞板,否則便無資格做一個政治運動的領導者。如此簡單的道理,現在的政治運動領袖未必不懂,只是願不願意這樣做。

一個政治運動,參與者眾,他們的步伐、意見、行為必不會完全一致,作為政治運動領袖,要領導支持者邁向共同的政治目標,就要主持大局,瞻前顧後:對於勇猛衝鋒陷陣的前鋒要有適當的制約;對落後於團隊參與者,要有適當鼓勵。

本地政治運動芸芸領袖中,筆者最佩服的是司徒華。

司徒華不但對運動的參與者做到以上兩點,最令人佩服的是他拿捏運動前進和後退步伐的智慧。司徒華(1931-2011),立法會前議員,1973年曾領導非學位教師罷課去爭取更高薪酬,擔當工運領袖角色;78年,捲入金禧中學校董會貪污事件;85年,透過功能組別(教育界)進入當時的立法局,從政20餘年。年紀稍長的讀者會記得他在非學位教師罷課運動和創立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過程中,領導得有板有眼。他對自己陣營的本錢和談判籌碼拿捏得十分精準,進退之間盡顯智慧,筆者佩服,也深受感動。

記得當年金禧事件,筆者一班年輕教師邀請司徒華發言,他跟我們說:「方正無木,水清無魚」,意謂我們不應堅執原則,筆者當年尚年輕,屬死硬派,未能理解,因而與其他老師退出教協,以示不滿。多年後回看,在那件事上筆者的確未能審時度勢,不肯退讓而可能令當年的支持者--我的學生在日後求職上有困難。其後我與司徒華雖也曾為當年此事而筆戰、駁火,他一樣話我不識變通,我一樣堅持原則,但無改我對他進退有度的敬佩。

司徒華深諳共產黨的政治手段,在抗爭過程中,拿捏精準,他會洞悉甚麼是自己可得到的;甚麼是自己不可得到的,不要強求,但如自己能求到的,則不能不求。要求同路人退時,相信司徒華會說:「現在我們已締造歷史性的一刻,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即是甚麼?你不能盡贏,而要見好就收。事實上,捉了其他人上「夢想號」的花轎,就要讓人在適當時候落轎,否則,如真是嫁了出去,結果也不會皆大歡喜。

除非政改有進一步的特別發展,否則,「工作室」會暫時少談這議題。我們期待進退有據如司徒華般聰明的政治領袖,為港人打開一個新局面。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