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認識中國 坐井觀天

發佈時間: 2015/04/21

拒認識中國 坐井觀天

香港大學擬於2022年起以必修形式,規定學生到內地交流,港大學生會會長質疑是否有需要「強制」學生參加與內地有關活動,學生認為「香港」大學之名,是要紮根香港,放眼世界,其實港大學生如否定認識中國,才是不能與時並進的保守世界觀。

若看看港大百多年前成立的背景,便可知港大創校有其政治目的。當年港督盧押認為英國應在「香港」創立一所「大學」,以:一、抗衡當時列強在中國成立大學的影響力;二、拓展英國在華南以至即將移居的海外華僑的影響力;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三、鞏固英國在港的管治。

當年英國政府旨在建立一所「遠東帝國大學」,培育殖民地政府華人「精英」協助管治,「以華制華」而已。在英政府及在港英資(包括太古、滙豐等)的支持下,港大於1911年成立,而在1910年的動土儀式上,盧押更主張「為中國而立」。回歸後,港大發展屢受校政風波困擾,可謂是政治影響高等教育及學術機構的典型例子。若港大同學仍不願認識清楚,港大在過去培育人才及今時中國發展進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昧於形勢。

1973年,筆者與鄭艾倫、謝家駒,以及黃紹倫等一同發表的教育文獻:《英文何價?:教學媒介與香港教育:與社會人士報名書》中,不但根據當年大學生語文能力,分析以英文作為教學媒介的利弊,還論述了港大這所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高等學府其真正角色。今時香港回歸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港大學生仍抱持這種「不開放、拒絕認識中國」的態度,令人費解:當全世界都想認識中國時,而你卻不認同,甚至抗拒去認識中國的機會,便難免被激進人士以「想做『白皮豬』、『英美走狗』」等歧視性字眼攻擊及誣衊。

抗拒認識中國,無疑是一種政治盲動,而年輕學子這種盲動可能正源自對內地真實情況(國情)的種種盲點。我們並非要同學盲目認同內地的一切,只希望學生放下「去認識就是接受統戰」的思想包袱。情況就似若拒絕結交朋友,適婚人士又怎結識到男、女朋友,從而再進一步?至於嫁娶就更不必說了。今時港大學生誤以為要你結交朋友就是要你「照單全收」,正如歌詞謂「莫道你在選擇人,人亦同樣選擇你」————雙方都有權選擇,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就獨不懂去判斷而作取捨?

如果港大同學恐怕實地認識一下國情就會被洗腦的話,也太對自己的判斷能力沒信心了。港證監經常強調「未投資先求知」,若不肯求知(認識)這種態度,恐怕同學日後也不必投資了;在中國崛起的世代,若還想做「大英帝國精英」,只會白費心機。

港大校訓「明德格物」,「格物」就是要同學知事物之本末,窮事物之道理,若拒絕「格物」,如何探究事物真相?若連僅一河之隔的中國也不去認識,只劃地為限,坐井觀天,「放眼世界」又將從何說起?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