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有形之手

發佈時間: 2015/02/27

我們需要有形之手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財爺預留了合共14億資金,推動本港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向「創意智優計劃」注資4億元及重點支援本港時裝業、電影業及文化藝術發展。

這些措施旨在讓香港年輕一代發揮創造力,用意雖好但受惠人數少。筆者認為,公帑要用得其所,不應只為個別企業或業內人士提供資助或培訓,而是應該由年輕人着手,培育未來新血。

為香港長遠經濟發展,靠的不是派糖派錢。財政預算案中,財爺提到要支援中小企及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多元發展,並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援措施。

中小企方面,港府將為「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和發展支援基金」注資15億元,提升每個項目的資助上限,亦擴大了資助範圍。

此外,港府亦會向「創意智優計劃」注資4億元,資助業界參與和舉辦展覽、資助本地人才到海外交流實習;投放5億元發展時裝業;向「電影發展基金」及「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試驗計劃」撥款2億及3億元。

其實,不少上述基金的受惠者的生意已有一定基礎,在業內亦有既定影響力。要着實扶助創意產業,為行內培育新血,讓更多年輕人入行更為重要。

而要為年輕人培育創意思維、啟發創意,總不能將他們一一送往海外交流實習,港府亦苦無資源,是故筆者主張反其道而行,將撥款用於邀請外地國際級人才到港舉辦講座、進行示範,讓更多業內人士、有意入行的年輕人與專家交流。

我們不難發現副學士的認受性普遍較低,年輕人反而更樂意去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這是因為IVE的課程較務實,授以學生行業技能,畢業後學生真的可以「搵工搵食」。要擴闊年輕人眼光,培育他們加入創意產業,就要安排國際級的外地專才到香港,與更多年輕人會面交流,甚或乎錄製紀錄片,有系統地介紹行業知識、經驗分享。

相比起只可以令少數尖子受惠,「保送」個別精英出國交流實習,邀請國際專才到港更符合經濟原則,真正做到令更多年輕人放眼世界。將「創意智優計劃」的4億元撥款用以舉辦大型講座,做到每季度、甚至每月一次,題材無論是藝術、創意、電影創作,受惠者一定比現行方式多。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指與其直接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魚兒作食糧,應授與對方捉魚方法,讓他們自食其力,持續發展。

港府的有形之手(即政府出手干預)應用於為港人搭建平台,擔當扶助角色,提供多方面的發展及學習機會,而非提供短期資助及只惠及少撮人。同樣地,港府與其加大中小企的資助範圍、延長還款期限,倒不如想辦法為業界開拓更多客源、爭取更多定單。

要奉行「小政府、大社會」,政府的干預及資助必要用得其所,如果將同一筆公帑用得「物有所值」,就可以令更多港人受惠。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