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 調整心態學得快

發佈時間: 2014/11/25

大學生 調整心態學得快

中大一群應屆畢業生發表公開信,申述他們畢業禮撑傘的原因和立場。可是信中提到大學生薪酬中位數僅約一萬元,令人不得不懷疑所謂爭取「公義」和理想社會的背後,只是由一個個以金錢衡量的利益和價值觀所驅動,部分大學生在現實與「理想」間有落差時,要調整心態才可。

為甚麼今時大學生薪酬中位數僅一萬元?

一、近年職位增加的速度不及持大學學位,或較高學歷人士增加的速度。薪酬永遠與市場需求掛鈎,今時大學學位供應多了,大學生不再稀有,更重要的是,本地經濟發展又不足以製造更多高學歷的就業機會予他們。對大學生需求的職位不變或減少,而大學生供應增加,市場供求規律下,自然跌價。究其原因,有其歷史。

二、殖民地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傾斜。回歸前,大學生刻意被培訓成為政務官,整個教育向語言文字及所謂文法中學傾斜,其他學藝及技能都被忽略了,只因英殖政府希望當時的港大可以成為遠東的帝國大學(Imperial College)--大英帝國在遠東的高等教育學府,培養出來的華人精英得以晉身管治建制,實行以華制華。以前只有1.8%小學畢業生可升讀大學,其後彭定康刻意擴大大學學額至18%至20%,社會高學歷人數陡增而較高薪的職位增長不及,才導致今日學生埋怨月薪少的情況。

三、大學教育不是職業先修班,未必能即學即用,學生要重新再學習,回應職場需要。大學教育旨在引領學生拓開思路,培育自學能力,今時中學亦普遍可做得到。在發展知識型社會時,單學術研究或教學型大學就未必能完全配合到社會步伐。除少數以專業為本科者如醫、法、會計、建築、師訓外(他們的起薪點就不止一萬了),一般大學本科生如不願意在職場重新學習,即使語文能力稍強,其實與中學生有何分別?不肯學習職場技能是「死症」。

舉例說,有機耕作可視為解決世界70億人糧食問題的希望,這項工程偉大而崇高,我懷疑有沒有大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去做?中學生也可入職,但要升職就起碼具中國農業技工中級課程,如要晉升加薪,更要讀過百本耕種書,此中包括各種作物的生理特性、有機肥生產和應用。要識修理農田機械和灌溉系統,要懂市場推廣和配送。最終前途不是管理筆者那個20萬呎的有機農場,而是任何一個有農業的地方都是你可發展的天地。如有大學生肯紆尊降貴,我還可以保送進修。可有大學生(中學生或任何一個想轉行的人也可)來試試?

黎智英是很多年輕人的偶像,他在YouTube上有段訪問「評後生仔」,提到年輕人心急置業不切實際。他講到今時後生仔只怪社會,阿媽欠了他們幾多,他自己以前買對鞋也要儲幾個月錢。今時機會的確是少了,在稀少了的機會中,大學生更應加力打拼。我們寄語同學要掌握問題所在,學習職場技能,發揮潛能。你們後生,只要學得夠快,勤奮些,世界仍是你們的。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