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保健 由具體指標開始

發佈時間: 2015/01/28

全民保健 由具體指標開始

今屆香港馬拉松有逾千人不適,幾十人送院,更有跑手不幸身亡,這已向社會發出警號:要留意運動參與者的健康和體能,而政府還要考慮提倡全民保健教育。

攀山跌死、游泳遇溺、長跑虛脫,以至在颱風訊號高懸,波濤洶湧下,冒險衝浪而累及救援者喪命等意外,時有發生,昨日本欄已建議大型運動項目的主辦機構或政府應向參與者提供客觀標準以作參考。安全至上,這類活動實不應一味追求參與者眾,反而務求成為一項不會「出事」的盛事。事實上,為免樂極生悲,大會須慎重考慮要求跑手提交包括心電圖在內的健康證明,不要因行政手續的煩瑣而不做。奧運這類有極高體能要求的活動,選手少有因健康發生意外,除因他們的體能與常人有別兼訓練有素外,選手賽前經常透過一些客觀指標,檢視健康情況,正是他們能安然完成賽事的關鍵。

又如另一個一年一度、挑戰體能極限和團隊合作的活動「毅行者」,多年來,相信亦有不少未能完成賽事甚至發生意外的情況,其中有人順利完成,有人「出事」,是因裝備、訓練,還是策略?相信體能上自我認識不足是主因,而熱身、有否吃過合適的早餐、飲合適的水量,甚至臨場適應而影響表現等因素還在其次。

連熱衷參與運動的人亦未必經常留意自己的健康指標,遑論長期病患者或處於健康與不健康之間(或稱「亞健康」)狀態的港人。長期病患常見例子有高血壓、心臟病、中風、慢性呼吸道疾病,及糖尿病等,長期病患者也需要運動,衞生署有否考慮提供客觀指引。當然,有不少患者或已罹患上述疾病而不自知,如健康血壓的上、下壓讀數是多少?不同年齡的理想血壓標準又是多少?何時量血壓會較好?剛起床、早餐後、晚餐後,抑或臨睡前?細節看似瑣碎,但為保健康卻有需要。

有研究指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會惡化至生病或可回復健康狀態,因此,客觀指標,有助他們了解身體狀況,對改善健康或阻止情況惡化均有幫助。政府會叫人勤洗手,提升衞生防護意識,又會叫人專注過馬路、駕車時不要做低頭族,以提倡安全意識,但關於膽固醇、糖尿、血管柔軟度、頸椎、手肘等又有沒有一些健康指標,可由衞生署提供予市民參考?

全民健康意識要有可量化的客觀標準做指引,對參與一些體能要求較高的活動參與者,這些指引固然有參考價值,但對一些長期病患者和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市民來說,這類客觀指標也有助他們更了解自己的體質、體能,做運動時真正可量力而為。因此,全民保健,由政府為市民提供具體健康指標開始。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