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可貫徹非暴力嗎?

發佈時間: 2014/09/01

「佔中」可貫徹非暴力嗎?

人大常委會表決香港政改的決定草案(政改框架),「佔中」即將啟動,而「佔中」發起人一直相信「佔中」是和平、非暴力的抗爭運動,是「公民抗命」,但公民抗命的精神卻未必每個參與者都能實踐出來,值得大家深思。

公民抗命只是以行動爭取達至某個政治目的之手段,並沒有道德上的高低,即是說,採用「公民抗命」這方法或策略未必代表佔據着道德高地。當然,用這手段而知名的三位歷史人物:甘地、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其言行都值得景仰,但現在「佔中」發起人及其支持者,在實踐上又是否能貫徹公民抗命的精神?

最能貫徹「公民抗命」精神的是為印度帶來獨立的甘地,他以近乎宗教的大愛,體現非暴力抗爭精神,甘地的言行有其民族和宗教的背景,一般人看來,他似苦行僧多於政治家。甘地在他的自傳中揚言:「唯一能夠領悟到真理的途徑就是『非暴力』。」想「佔中」的參與者不妨細看這位聖雄為「非暴力公民抗命」所定下的原則,便知要貫徹、實踐它,並不易:一、不可使用任何形式暴力;二、要善待反對者;三、甘於受苦、犧牲;四、依靠神,除最後一項可望文生義外,原來,「不可以向任何人說惡言」、「不可蔑視與自己持不同意見的人」、「對任何人(包括敵人)都要以禮相待。」這些近乎聖人的要求,都是公民抗命的原則和精神。

「公民抗命者必須準備好失去一切……甚至包括他們家人的自由和所擁有的。而且,他們也必需要準備好欣然面對子彈、刺刀,或甚至要被拷打而慢慢地死去。」這是甘地對「公民抗命」所作出的註腳,而「佔中」的發起人卻說自己沒有想過(即沒有心理準備)要「拋頭顱、灑熱血」,可謂大異其趣。當然,理性的港人也不會要求他犧牲性命,但原來他心中底綫,與甘地心目中公民抗命的精神有一段距離。馬丁路德•金由於是位牧師,在非暴力抗爭上,比甘地更近乎宗教。

不過,要留意的是,南非的曼德拉初期仍信奉非暴力的公民抗命,但後來因受到政府鎮壓,而轉向暴力抗爭。他說:「當非暴力的策略不再有效時,便應該放棄。」今時港人普遍正是擔心「佔中」失控,不能貫徹和平抗爭精神,而效法曼德拉後期的做法。

香港大部分人,包括佔中的支持者,都不希望「佔中」發生,如無可避免發生了,我們希望「佔中」者三思:公民抗命有其浪漫、吸引之處,以上三位抗爭英雄都值得景仰,但這並不代表「佔中」或公民抗命可佔道德高地,它畢竟只是個手段而非原則。今次「佔中」了,下次稍不合某些人意,又佔「東」、佔「南」「西」「北」不成?佔中支持者、參與者宜慎重考慮事態的發展及其後果,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